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职工园地 > 正文

读《习近平在宁德》采访实录有感

编辑日期:2020-12-22   点击次数:
【字体:

渠清如许自有源。品读《习近平在宁德》,在19位老同志历历在目的回忆中,在无数直击心灵的事例中,追寻青年习近平的奋斗足迹,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萌发、形成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也领略了总书记30多年前就表现出的强大人格魅力。我想用汉语拼音“wen”的四个声调——“温、闻、稳、问”来分享我的“四W”心得体会。

《诗经·大雅》:“温温恭人,惟德之基。”《管子·形势解》:“温良宽厚,则民爱之。”透过访谈回忆,我们能真切感到青年习近平有着与生俱来的温良之德,性情温厚,态度温和,处事温俭,极具亲和力。他刚到任就谦虚诚恳地说:“我是来向闽东老区人民学习的。”离任后,还说:“宁德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他随和友善,没有官架子,经常主动跟别人打招呼,非常尊重和关心老同志。他喜欢和老百姓交朋友,下乡调研从不讲究吃住,理解群众、贴近群众、融入群众。很多老同志回忆说:“他(习书记)以亲善、和谐、真诚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为人厚道,有人情味,从不冷冰冰地居高临下,而是给人温暖和安全感。”

习近平从陕北的山沟沟里面走出来,又在宁德的万千大山中感受百姓疾苦,对基层农民的情感早就融入了血液。他为官清廉,崇尚节俭,到任以后不换车、不换司机、不换办公室。办公室既没有重新粉刷,也没有买新家具,一切都还是原来的摆设。拒绝长住闽东宾馆和安排人员照顾生活起居,就住在地委大院旁边的职工宿舍里,平时和大家一样在食堂里排队打饭,从没搞过特殊、开过小灶。充分发扬民主,从来不摆官架子。下去调研从来不坐小车,都是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坐中巴。开会都是最早到的一个,总是他等别人,而不是别人等他。从不占公家一点便宜,妻子彭丽媛几次到闽东来看望他,都是自己买车票来的。他从不觉得自己是领导干部,都是把自己放到人民公仆的位置上,和老百姓交朋友,为人民尽心尽力干实事。

大道至简,平易近人。不论是此前在梁家河、正定、厦门,还是此后在福州、浙江、上海,直至成为党和人民的领袖,习近平都始终保持温文尔雅、温厚大度、温和可亲的风度。每次调研,群众都感到他就像老熟人一样随和,像亲戚来串门,一点架子都没有,温和的笑容、接地气的话语直抵人心,始终给人特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作为年轻职工,我们更应该放下书生意气、沉下脾气,向老同事、老干部、老党员等取经学习,厚植“官民一家”的人民情怀。

《说文解字》:“闻,知声也。”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视听》:“为政之道,务于多闻。”透过访谈回忆,我们能真切感到青年习近平善于倾听群众意见和呼声,他强调“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认为只有到基层调研,才能听到群众的呼声和期望,了解群众的思想和困难。在习近平的亲自带动下,当时宁德“四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形成风气。

“第一个月,习书记轻车简从,只带着两三个人下乡调研。第二个月,习书记还是调研,基本是2天一个县,每个县的主要乡镇、村庄都要走一走。到任不到3个月时间,习书记走遍闽东9个县,后来又跑了绝大部分乡镇。只要不开会,一有点时间,习书记就要下乡去,一年里半年的时间都在下乡。不知道‘掀了多少锅盖、掀了多少桌盖、掀了多少铺盖’。”时任宁德地委政研室副主任李金煊回忆。

习近平用脚步丈量闽东大地,用耳朵倾听群众心声,用眼睛观察基层实际,多见闻、善听闻、好博闻,诚闻言、广闻情、深闻策,探寻发展之道。他调研坚持听真话、实话、直话,看路面、屋面、桌面,路再难走都要走到群众中去。他还很重视信访这一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制定了领导干部下基层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强调要“把群众的声音作为改进工作和作风的营养品。”老同志回忆起来,都对他赞不绝口:“关心百姓疾苦、深入基层调研,是我对习书记的第一印象,也是最深刻的印象之一。”“(他)不是一个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的领导,而是向基层要真相、要思路、要答案的务实领导。”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习近平总书记以百姓心为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的足迹遍布全国,每到一个地方都诚恳听取地方干部群众意见,察民情、纾民怨、解民忧,为我们树立了守初心、担使命的光辉榜样。

我因为工作,有时也需要“跑”宣传、“挖”人物。有过“闭门造车”的经历,深知在电脑前没想法的痛苦,也明白没有“跑”,手里的笔很难下手;更明白没有“挖”,坐在电脑前敲打不出东西。“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脚下有泥土,笔下见真情”,想象力不够丰富、自信心不够足的我,似乎能深刻体会到这一含义。无论是工作材料还是个人文章,没有经历过、没有了解过难下手,即使成篇成文后也觉得是“拿不出手”“不太满意”“少了点东西”。想要以文发声,我也需要更努力践行“闻”。在行动上,走出自己脚下的方寸之地,俯下身、沉下心,无论是隔壁办公室还是项目工地,少主观臆断和走马观花,让话语更有温度、有角度、有力度、有高度。在思想上,走出自己思想的方寸之地,多听听、多看看、多想想,无论是时政新闻还是文化娱乐,让文字多些客观理性和内涵。

《说文新附》:“稳,蹂榖聚也。一曰安也。”《广韵》亦曰 :“稳,安稳。”从字面看,“稳”由“禾”与“急”组成,可以引申为像禾一样生长、不急不躁。透过访谈回忆,我们能真切感到青年习近平处事稳重、作风稳实、步履稳健,应对复杂局面沉稳冷静。

青年习近平所面对的宁德是个“老、少、边、岛、穷”的地方,当地干部群众对他充满期待。他没有搞“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对大家求富心切、急于上大项目的想法及时“降温”,强调“不能脱离这些实际谈脱贫,不能寄希望于一下子抱个‘金娃娃’。”习近平到宁德后突出推崇一个历史人物冯梦龙,其曾经在宁德的寿宁当过知县,并留下一本《寿宁待志》,表明没有把事做满,而是留下空间,让后人去填补。面对干部群众的急躁情绪,习近平提出,为宁德百姓谋取利益,首先要立足实际,确定阶段目标,先搞以吃饱穿暖为主题的摆脱贫困、脱贫致富。习近平立足宁德贫困实际和干部思想现状,提出“弱鸟先飞”思想,在农业上,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他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结合各地区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包括推广“一村一品”等等;在工业上,他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张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工业农业两个轮子并转。不难看出,这些要求与当今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1989年全区人均纯收入554元,比1987年增加200多元,基本解决了绝大多数贫困户的温饱问题。习近平调离宁德时,《人民日报》报道了闽东摆脱贫困线这一了不起的成就。

在复杂问题面前,习近平处理得有智慧有方法有铁腕。1988年,宁德市干部违章占地盖房成风,一个县城里房子建得没有规划,你扭过来我弯过去,百姓怨声载道地说,“以后死了连棺材都抬不出来”。习近平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地进行整治,先摸情况,再定方案,清理、整顿、查处稳步有力推进,及时刹住了这股歪风。有人担心会得罪一大批干部,习近平斩钉截铁地说:“几千个干部人数很多是吗?我们宁德地区人民群众有多少呀,300万!300万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可以得罪,几千个就不能得罪?这里有一个谁得罪谁的问题,你违纪违法占地盖房,为一己之私破坏了党的权威和形象,是你得罪了党,得罪了人民,得罪了党纪国法,而不是代表了党和人民利益查处你的干部得罪了你。”老同志感慨地说:“习书记当时只有35岁……表现得非常沉稳。”

稳,已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关键字,体现着总书记的执政风格。2020年以一场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开场,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下,中国一定能有效应对这次“大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行稳致远。作为“后浪”,我们更要勤政务实,敢于争先,虽知奋斗的前方会“行路难、多歧路”,但要永远心中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党群干部更应当铮铮铁骨、一身正气,敢于坚持原则,敢于较真碰硬,面对社会上的歪风邪气无所畏惧,勇于同各种错误言论思想、不正之风作斗争。“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为弘扬社会正能量而斗争不已。

《说文解字》:“问,讯也。”《易·乾·文言》曰:“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透过访谈回忆,我们能真切感到青年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时,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学习,这个好习惯早在梁家河时就已经养成,他也把这个好习惯带到了福建。他勤学好问,博学强记,学问扎实。人们经常见他手不释卷,基本上把所有空余时间都用在读书学习上,即使是下乡最辛苦的时候,晚上也雷打不动看书。他求知若渴,什么书都爱看,家里“一摞一摞的书堆在地上,走路都要绕着走”,“古今中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军事都很了解,什么都懂”,去基层调研留下了“夜找书店”的动人故事。他爱读县志,指出“不看县志就不了解这个县的过去和现在,就难以深入认识县情”。他保持天天看《人民日报》的习惯,还提倡机关干部读书看报,通过办读书班、给每人订阅《人民日报》《福建日报》等方式带动地委机关学,强调“不看《人民日报》怎么了解国家大事,怎么能当好领导干部?”老同志们说 :“习书记爱读书、爱学习,这在宁德也是出了名的。”“他如果不是这样博览群书、勤学积累,没有这样的态度和精神,就不可能成就今天的一番作为,就不会形成当今指导中国发展道路的治国理政思想。”饱读古今中外书籍,造就了习近平博学多才、善于思辨、心胸开阔的领袖风范。他更是将书本理论转化为行动实践,升华为理论思想,在宁德期间所著的《滴水集》《摆脱贫困》及一篇篇论文都是治国理政思想的雏形,也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庄子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道出了学海无涯的喟叹。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多次讲述过他的读书故事,在演讲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这都源于他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阅历。在工作中,我常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恐慌感。党群工作千头万绪、业务性强,如果对具体业务的学习浅尝辄止、一知半解,只满足于处理日常的“常规事务”,遇到棘手问题绕着走,这势必会影响党群部门在党员职工心目中的形象。因此,不论是基层组织工作还是党员队伍建设、群团工作,都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强化和更新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储备,才能有效提高履职的能力和练就“硬核”的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期间志向高远,心系基层人民,扎根基层工作,经历了一段艰苦奋斗的青年时代。“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习近平在宁德所做的一切,正是“心无百姓莫为官”的最佳写照。也正是因为习近平的夙夜在公,才换来了宁德现在的稳健发展。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作为广大新时代青年,更要在学思践悟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寄语、殷切嘱托,向总书记学习、向领袖看齐。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让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勇挑重担的勇气、踏石留印的实干,怀揣梦想,勇往直前,真正承载起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