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
“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既是对身体的锤炼,又是对人的意志、品格的磨练。”
——《温家宝地质笔记》
为强化青年职工对地勘文化的认同,在实践中感悟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在总队党委、团委的精心组织下,我们一行五人组成野外项目实践小组,驱车来到池州神山,入眼山林苍翠,绿树成荫,彼时已近晌午,暑气正盛,却难掩大家激昂的士气。顺利抵达项目部后,项目负责人孙鹏及指导员章工热情接待了我们。为节约通勤时间、更好专注工作,他们选择村里一户民房作为办公与生活据点,居住条件要比我们想象中简陋,但他们饱满的精神面貌和积极的工作状态向我们展示出地质人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
短暂休整后,孙工召集我们进行了一次简短的安全培训,内容包括明确安全责任、熟悉野外作业基本要求、了解勘查注意事项、学习野外地质工作避险技能等,帮助我们更好适应野外作业、切实保障人身安全。会后,孙工又为我们讲解了神山当地历史情况以及项目日常工作流程,我们得以初步了解池州市贵池区神山水泥用灰岩矿核实项目的基本情况及地质人员的作业流程。野外考察的工作常常是艰苦单调的,章工给我们科普,一个项目要逐步达到踏勘、普查、详查、勘探等工作程度,还需经历测绘、填图、槽探、钻探、实验分析以及编写报告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在这期间可能还要克服种种未知的困难,费时之久、费力之大,其艰巨不言而喻,我们不由得对地质人员的辛勤付出、任劳任怨感到钦佩!
最后,孙工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对我们未来几天的实践行程作出简要部署,我们边听边做笔记,遇到不懂的专业名词或行业术语,及时向他请教,他也不厌其烦为我们答疑解惑。当讲到地质填图时,孙工拿出填图日志本为我们上手演示,带我们认识学习填图要素:路线号、点号、点位、点性、描述、产状等,并快速绘制岩性剖面图,讲解生动有趣,令我们受益匪浅。
6月11日
第二天的实践活动如期而至,到达项目驻地时,负责人孙鹏早已等待在路边。在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前往池州神山矿区3# 280平台开展实践工作。
车辆行驶至矿区作业平台后,视野豁然开朗,山头犹如被削平了脑袋,一块巨大的作业平台赫然呈现在眼前。我们下车步行,低头环顾四周,目光所及之处皆是散落的碎石块,在我们这群初到矿区的“门外汉”的眼里,这些石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跟随章工、孙工的脚步,大家开始学习用地质工作者的视角去看这些岩石块。在孙工的耐心细致的讲解下,我们了解了如何分析地质构造,地层分布等知识,脚下原本普通的石块似乎顿时有了生命。观察是地质工作的重要一步,带着探索的目光,我们努力去追寻岩石背后隐藏的地质自然密码。孙工教会大家通过观察,知悉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等信息,从而找出岩性特征,随后在孙工带领下,我们进行了地质填图任务。
紧接着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地质罗盘的用法并且进行了实操,实操内容具体包括岩层的走向的测定和岩层倾向的测定。孙工告诉我们,测量岩层走向时,需要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如罗盘无长边,则取与南北方向平行的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岩层倾向测量中,我们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大家跃跃欲试,轮番动手操作。随后,章工拿出了矿区地图并为我们讲解如何进行地质点投图,如何确定方位,计算比例尺以及图面信息的读取。
6月12日
夏日的暑气在走出车门的一瞬间扑面而来,烈日炙烤下,野外实践活动第三天的日程拉开了序幕。
第三天的日程不同于前两日,远道而来的冯工和王工以及胡院长为驻地的负责人带来了慰问,同时也为大家讲述了他们在神山多年的艰苦创业经历。前人栽树风尚在,后人勤奋自成荫。前两日的实践活动中,我们看到当初总队前辈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荒野神山如今已建设完备。
简单的休整后,我们踏上了前往矿区的的道路。蜿蜒的公路盘山而上,我们驱车穿过加工园区直达矿区。到达1#265平台后
大家跟随王工、冯工的脚步在矿区观察断层。
在孙工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地质构造对于矿山工程建设的重要作用。矿山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对矿山工程建设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针对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形式的研究对于保证矿山工程安全生产,解决矿山工程建设中的安全隐患等问题具有现实意义。结束了矿区的勘察任务后,同行众人拍照留念。
矿区断层查看的活动刚一结束,大家立刻动身前往另一处施工地点,查看钻机工作情况。汽车在神山另一侧的山脚处停下,看着眼前铺满石子的这条山路,我们起初不以为意,紧跟着冯工、王工的脚步快步上前。山路未过半,脚下便开始疲软,汗珠从背上、额头上连续不断地向外渗,一阵微风拂来,顿觉清凉醒目。王工、冯工穿着工作服,背着地质包的的身影逐渐远去,我们也咬紧牙关奋力跟上。行至山腰,众人停下休息,项目负责人孙工拿出地质罗盘带着我们复习昨天所学的罗盘使用方法,测量道路一旁岩层的倾向和倾角。
人们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实践过程中的知识汲取往往更令人印象深刻。到达钻机工作平台后,一排排岩芯样本陈列在眼前。章工向大家简单介绍了钻机的工作原理之后,我们开始了对岩芯编录的核查,身后的钻机轰隆作响,而眼前的岩芯编录等工作却要摒除外部干扰,沉浸细致的投入其中。冯工目光如炬,记录本的纸页在他指尖翻飞,一处处误差便无所遁形。秉承着严谨细致的工作要求,我们逐个核对岩芯记录长度并且在孙工的指导下学习了如何根据岩芯情况进行岩性描述以及轴夹角的测量等。
第三天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大家原路返回,野外一天的体力消耗只是地勘工作开始的一小步,工作记录与资料整理仍在归途中等待着我们。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大家收获颇丰,除了地勘知识的学习,地勘工作者不畏艰苦的精神力量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感染着我们。
6月13日
进山时由于刚过芒种不久,空气潮热难当,大家仍然坚守安全第一的要则,统一身着工作服和劳保鞋,佩戴好安全帽,带上手套、地质锤等用具。实践证明,在复杂的野外环境中摸索前行,全副武装远比轻装上阵的风险来得小,如果不小心刮到两旁缠绕的扎刺,或撞到突出的枝干尖端等,布料扎实的工作服能较好起到防护作用,厚重的劳保鞋尽管有些“费脚力”,却也起到防砸、防滑的保障作用。
经过一路穿林打叶,视野逐渐变得开阔明朗,我们不由得往高处望去,一条人工挖凿、蜿蜒曲折的沟槽映入眼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实地观察的槽探工程。出发之前孙工已为我们介绍过,槽探是为了揭露基岩,用于观察地质现象和取岩、矿样而从地表挖掘的一种槽形坑道,深度一般不超过3米。我们此行正是为了观察地表施工方式以及了解槽探作用。令人讶异的是,我们所在的位置距离平台高差足有百米,这样一段长长的坑道全程,需要靠人工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往上作业完成,而工人们只借助铁锹、锄头等工具就开辟出这样一条“路”来,实在不易!
简单休整后,我们戴好手套,沿着槽探路径开始向上攀爬。越往上土层翻动的痕迹越新,土质也更为松软,攀爬的时候不好着力,需要手脚并用,向裸露出来的大岩块和粗枝干借力,还要避免抓到枯树,以防踩空滑倒。只是酷暑难耐,加上体力不济,没一会我们几个青年队员已是汗流浃背、稍显狼狈,再看看同行的孙工、章工,他们身姿矫健、步履轻快,领路的同时习惯性拿出仪器或进行手工丈量,沿途观察地貌并做好记录,时不时稍作停驻为我们讲解背后蕴藏的地质知识,长年累月的野外工作使得他们锻炼出强健的体魄,经受得住自然的考验,令我们由衷佩服!
章工为我们科普了揉皱结构,所谓揉皱,是指地层岩石受力后发生塑性变形,形成弯曲皱纹的一种结构。常见的有出现在断层上下盘的牵引揉皱,是断层在错动过程中发生岩层弯曲形成的。孙工也通过手势动作为我们讲解了灰岩截面白色方解石脉的形成原理:“(陆块之间)通过不断挤压、拉伸形成缝隙,雨水进入溶解碳酸钙物质,溶解之后在缝隙中停留,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结晶将缝隙填充,最终形成这样的白色的方解石脉。”他们讲解得生动有趣,我们对此感到新奇,并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边听边进行岩性记录。
孙工介绍说依照目前的进度,这条坑道今天内就可完成。无奈天公不作美,此时突然有雨点开始拍打到我们身上,且有越下越大的趋势。为保障同行人及工人们的安全,孙工和章工没多犹豫,及时和工人们沟通,让大家暂停作业下山避雨。与此同时,我们一行人也开始折返。等到抵达低处平台,雨势骤然变大,孙工和章工在和工人取得联系确认所有人已从山上撤离后,我们才决定一起返程离开。
回到驻地后,我们一同梳理了前几日的工作内容,帮助孙工、章工整理相关资料。连续数日的实践活动即将迎来尾声。在这几天里,我们不断丰富对于地勘工作的认知,一步步地增强了自身的职业认同。朴素的文字写不出地勘工作的艰苦,苍白的语言也道不尽我们内心的震撼,寥寥数日的实践体验让我们看到能够苦中作乐、坚守初心的地勘工作者的形象。我们带着期待来到神山,也带着收获满载而归。在本次野外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锻炼了身体,磨练了意志,在地质行业“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的感召下,下一步我们将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工作中,为总队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程俊琦、刘菁、查雨佳、刘明敏
摄影:程俊琦、刘菁、查雨佳、刘明敏
编辑:党群工作部
审核:徐学军、徐剑萍
审定:詹建华